他曾在建筑工地的尘埃里触摸过黎明,用模糊的视线丈量过12年跌宕人生;34岁带着四级视力残疾重返大学,二度登上国家励志奖学金领奖台。从特困生到助人者,从蜷缩在命运谷底的退学青年到驰骋绿茵场的冠军后卫,药学院2022级本科生王韬用残缺的视力看清了最辽阔的世界——当光明从裂缝中涌入时,他选择让自己成为那束照亮他人的光。
一、深渊中的星辰:从退学青年到复读生
34岁的王韬坐在教室第一排,按下手机录音键,接着聚精会神地聆听课堂内容,他的视线模糊如蒙薄纱,但眼神中跳动的光芒比任何清晰的目光更炽热。19岁那年,他因视网膜萎缩找不到人生的方向,从湖南师范大学退学,人生骤然坠入深渊。此后的十余年,他辗转工地、小卖部、电器店,做过六份零工,扛过水泥袋,当过家教。视力障碍与经济困顿如双重枷锁,让“被歧视”成为常态。
然而,书籍始终是他暗夜里的微光。他说:“我从来没有放弃的事情是阅读。我最喜欢哲学、外国文学、散文和诗歌,特别是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可以说是这本书改变了我的命运。”在湖南株洲的老家,他在台灯下反复调节明暗光线,为的是读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他开始想要改变人生的方向。2019年,他以复读生的身份重返高中课堂,经过漫长而艰辛的一年时光再度叩响大学之门。2022年,他考入南华大学药学院,背上迟到12年的书包时,他说,这印证了“深渊终会升起星辰”。
二、以耳为目:在知识的海洋中劈波斩浪
王韬的眼睛是四级视障,视网膜萎缩带来的视力障碍,如同一座难以逾越的大山,横亘在他的求学之路上。为了解决无法长时间阅读的问题,他自创了“碎片化听学体系”:将课件转为音频,利用通勤、吃饭的间隙反复聆听。每天,他都会雷打不动地抽出3个小时进行自主学习训练,在这3个小时里全神贯注,仿佛置身于知识的海洋,用耳朵去捕捉每一个关键信息。三年间,他不仅以541分和498分通过英语四六级,成绩更是稳居年级前5%,连续斩获国家励志奖学金与校一级奖学金,同时利用最新的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分子对接辅助完成了药物化学领域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从工地水泥袋到大学实验室,他总会想起罗曼・罗兰的《巨人三传》中写到“米开朗基罗在采石场雕琢大卫像时,石头也在雕琢他。”他从未停止过雕琢自己,他用脊梁扛起了迟到12年的课桌。视力表上的数字或许冰冷,但他用耳朵与智慧,在科学的疆域里拓出一片光明。
三、脊梁扛起责任:从受助者到助人者的蜕变
“与其等待光明,不如让自己成为光源。”这句写在王韬日记本扉页的话,正是他的成长写照。担任班级资助委员期间,为了精准对接困难学生,王韬采用匿名需求问卷与电话咨询相结合的方式,让同学们卸下心理负担,可以毫无顾虑地表达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求。他说:“我深知困难学生的不易,因为我自己就是特困生,这份经历让我更能感同身受。”在敬老院,他是老人们的“开心果”,包饺子、做压花时总逗得满堂欢笑;迎新活动中,他在路口为新生指引方向;毕业晚会上,他作为青年志愿者工作部的一员在台前幕后做好服务;学雷锋月活动中,他担当普药的志愿者;献血车上,他三次捐献全血累计1100ml,同时加入中华骨髓库,为那些等待拯救的生命带来新的可能;疫情期间,他主动值守校门,为师生筑起安全防线。从“被帮扶者”到“助人者”,他是温暖细腻的“心灵捕手”,总是竭尽可能用脊梁上的小小微光照向更远方的世界。
如今的王韬,每天清晨听BBC新闻,每周踢两场足球,每半年献一次血。勤工俭学的收入支撑着他的学业,而他的理想早已超越个人命运:“我想不断攀登科学高峰成为药物研发者,让更多患者看见希望。”从工地水泥袋上蜷缩夜读的贫困青年,到实验室里执着探索的追光者,这个34岁视障特困生用十二年凿穿命运冰层,书写了一曲献给逆境者的勇者赞歌。他的故事,是迷雾中的火炬,照亮每一个不甘沉沦的灵魂。(文中素材由王韬提供)
地址:中国 湖南衡阳 常胜西路28号 联系方式:0734-8282914 邮编:421001 版权所有:南华大学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