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衡阳县库宗桥镇,淫羊藿田垄里绿意翻涌,乡村教室里书声琅琅,镇政府会议大厅科普台前围满村民……南华大学药学院5支重点实践团、50余名师生的身影,正以“三下乡”为笔,在这片土地上书写着青春与乡土的双向奔赴。
“今年暑期社会实践立项10项,涵盖产业调研、田野劳动、用药咨询、禁毒科普、梦想播种等多领域,数量是去年的两倍,更首次组建了14人的‘研行中华·燃创未来’师生党员研究生实践团。”这组亮眼数据的背后,是药学院以实践为课堂、以乡村为教材实践育人的深化。
实践“破圈”:从单一科普到立体赋能的蜕变
7月3日上午,库宗桥镇政府会议大厅里,5支实践团的队旗招展。相比往年单一“药物科普”,今年的实践以“产业深耕乡土 健康赋能未来”为主题,构建起“产业赋能、健康护航、教育筑梦、无毒青春”四大板块的立体网络。
在虎形村千亩淫羊藿种植基地,“湘村药匠”实践团的学生们正弓着腰除草。“叶片带刺是天然的防虫屏障吗?”“林下套种的淫羊藿,皂苷含量能超药典标准5-8倍,具体怎么实现的?”学生们的问题一个接一个,直戳产业核心。种植带头人、国富生物科技总经理朱春燕介绍:“我们坚持生态种植,不用除草剂、只施有机肥,模拟野生环境。但品种优化、深加工技术还存在短板,急需技术支持。”药学院院长王震实地考察后,针对产业需求与朱春燕交流探讨。“我们有药学学科优势,可以在有效成分提取、功能性产品研发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持,助力‘小草经济’升级为‘大产业’。”
这不仅是一次调研,更是校地合作的起点。实践团学生全程记录种植细节、拍摄现场,为后续撰写产业发展调研报告积累素材。“以前在实验室看数据,今天蹲在地里问需求,才明白科研要‘长’在泥土里。”研究生团员贺双香感慨道。
健康“扎根”:用专业守护基层用药安全
“降压药能自己加量吗?”“过期药扔垃圾桶会污染环境吗?”“研促振兴”实践团领队丁阳的科普讲座吸引了200余名村民。PPT演示结合实物对比,从常用药识别到慢性病用药禁忌,从过期药危害到“绿色回收”,现场解答村民“药品与保健品的区别”等疑问。
同期开展的“绿色回收”活动受到村民欢迎。参与村民用过期药兑换牙膏、肥皂,带队老师罗芳贞为村民量血压、给出用药指导。“清理了家里的过期药品,还能测血压、问清用药,这活动好实在!”村民王阿姨举着兑换的礼品高兴地说。这场健康用药科普行动,覆盖库宗村、栾木村等4个乡村(社区)及镇卫生院,累计发放手册300余份,推动村民从“凭经验用药”转向“科学管药”。
教育“播种”:在乡村校园种下药学的星火
“阿司匹林是从柳树皮中提取的吗?”“青霉素的发现和实验室环境有关吗?”在库宗中学的“药润乡苗”课堂上,实践团成员抛出趣味问题,初二学生左梦妮抢答道:“我知道!屠呦呦奶奶研究的青蒿素还治好了疟疾!”
课堂从“药物知识快问快答”破冰,到“屠呦呦与青蒿素”“顾方舟与糖丸”等科学故事,再到“五年后的我”梦想卡书写,乡村学子的眼睛逐渐亮了起来。“我想成为新药研究员,为人类健康作贡献!”“我要像哥哥姐姐一样,去乡村普及用药知识!”明信片上的稚嫩字迹,是实践团最珍视的“成果”。团队成员何雨涵说:“原来科普不仅是传递知识,更是点燃梦想。”
而在“无毒青春”主题教育中,“药守健康”实践团通过“伪装毒品”案例讲解、互动问答,为学生筑牢“防毒拒毒”防线。“原来‘糖果’‘饮料’里可能藏着毒。我以后再也不接陌生人的零食了!”刘子玉的话,让实践团团员们找到坚持科普的意义。
育人“见效”:从实践参与者到乡村振兴同路人
数据记录着成长:药学院2025届毕业生中,4人入选西部计划;暑期实践立项从2022年的3项增至2025年的10项,覆盖领域从“单一科普”到“产业、健康、教育”。
“从实验室到田间,从课堂到乡村,学生们不仅学会‘做实验’,更要懂得‘为什么做实验’。”药学院以“思想引领、专业赋能、实践铸魂”为路径,将思政教育搬到田间地头,让学生在服务社会中厚植家国情怀。正如“研促振兴”实践团团员严鑫婷所言:“当我们在淫羊藿基地弯下腰,在村民家中俯下身,在乡村课堂蹲下来,才真正理解‘药学为民’的分量。”
从“药物科普”到“产业赋能”,从“健康守护”到“梦想播种”,南华大学药学院的实践育人正以更丰富的形态、更深厚的内涵,书写着新时代青年与乡村振兴的双向奔赴。这片浸润着青春与汗水的土地上,“厚德、精药、懂医、创新”的种子,正在生根、发芽、绽放。
地址:中国 湖南衡阳 常胜西路28号 联系方式:0734-8282914 邮编:421001 版权所有:南华大学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