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震课题组
真菌感染每年致250多万人死亡,影响超10亿人健康生活质量,因高流行性和耐药性蔓延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难题,而新药研发严重滞后,亟待新结构新靶标药物分子发现。
彭颖博士所在王震教授团队,前期研究发现吴茱萸碱14位N引入苯基后,其抗真菌活性与代谢稳定性均实现显著提升,进而筛选出具有良好体内外抗真菌活性和安全性的化合物A7,优于一线抗真菌药物酮康唑(Bioorg. Chem., 2022, 127:105981)。为进一步提升成药性,本研究采用“水溶性基团引入”策略,同步优化其溶解性与活性。团队构建了>100个吴茱萸碱衍生物库,通过深入构效关系分析,得到了溶解性良好、抗真菌强的化合物33。体内外活性研究表明,化合物33可高效的抑制孢子萌发、破坏真菌菌丝、杀灭真菌,进而显著抑制豚鼠皮癣感染,治疗效果优于阳性对照药物酮康唑。此外,化合物33不易诱导真菌产生耐药性,对酮康唑耐药菌株仍能保持稳定活性。机制研究揭示出化合物33通过结合并抑制真菌嘌呤代谢关键限速酶——黄嘌呤脱氢酶(xanthine dehydrogenase,XDH),干扰真菌嘌呤代谢,造成真菌死亡,进而发挥高效杀真菌活性。
此项研究开发得到的N(14)-苯基吴茱萸碱衍生物33具有优异的体内外抗真菌活性,展现出转化应用潜力。此项研究是南华大学药物设计与研发实验室团队在抗真菌药物研究深耕的重要成果进展,相关研究思路对开发新靶点抗真菌药物,解决真菌耐药性问题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研究结果发表于Bioorganic Chemistry, 2025 (doi:10.1016/j.bioorg.2025.108937,中科院2区)。本论文通讯作者为南华大学药学院王震教授、刘林义副教授和陈劲进博士,第一作者为南华大学药学院博士研究生彭颖、彭艳及北京林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李嘉琛。
药物设计与研发实验室课题组简介:
南华大学王震教授课题组主要研究方向为“天然产物导向的合成化学、药物化学和化学生物学”,即以厚植独特理论基础的中医药作为原创性新化学实体发现的丰富资源和科学依据,紧扣“新药先导化合物的开发和优化”,围绕神经退行性疾病、肿瘤、病原微生物感染等重大疾病进行新药创制研究。课题组自2015年成立以来,承担了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青年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科研项目,已在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J. Med. Chem., Eur. J. Med. Chem.等国际一流期刊上发表了科研论文121余篇;申请专利30余项(授权17项,转让1项)。实验室已有二十名毕业生前往北京大学、东京大学、美国布朗大学和Sharpless研究所等著名院校机构深造。
地址:中国 湖南衡阳 常胜西路28号 联系方式:0734-8282914 邮编:421001 版权所有:南华大学药学院